大家或許聽聞過一些企業因為公司印章管理失控導致糾紛,牽扯訴訟,鬧得雞犬不寧,甚者損失慘重。那么,是什么導致那么多企業在印章問題上前赴后繼的“中槍”?又是什么引爆了公司印章的管理失控呢?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以下真實案例。
A公司業務遍布大江南北,為了管理全國業務,A公司在各地設立分公司,C省分公司由張某承包經營,張某為方便經營刻制了公司印章,并用此章簽訂了多項建設工程承包與分包合同,部分工程款項通過總公司銀行賬戶結算收付。2018年張某使用該印章以A公司名義與李先生簽訂“施工分包合同”。后因工程結算糾紛,李先生起訴A公司,要求按照與張某簽訂的分包合同支付工程款。
A公司為維護自身權益,遂向公安機關報案,公安機關經偵查認定張某偽造A公司印章事實成立,構成刑事犯罪,法院判決張某偽造公司印章罪。A公司在應對李先生的起訴中提交上述刑事判決書,辯稱該公章系偽造,張某與李先生簽訂的合同無效。該案一審、二審均支持李先生訴求,判決A公司敗訴。A公司不服,訴至最高法院。經最高法查明,A公司在其它經濟活動及訴訟活動中,曾使用過該私刻印章。最終認定:A公司對私刻公章的存在、使用是知曉的,盡管其主張公章偽造,但其在明知該公章存在并使用的情況下,未采取措施防止相對人的利益損害。因此,使用該公章簽訂的合同應認定為A公司的行為,裁定駁回了A公司的再審申請。
不得不承認,在實際業務中私刻公司印章的現象普遍存在,許多企業對之持以默許的曖昧態度。為了業務處理的方便,一章多戳仍然被不少企業包容和采納。而且不少的企業只要求做蓋章登記而從不審核被蓋章的文件。假如說,一位企業家搞不清公司賬戶有多少錢,會成為笑話。那么,若弄不清楚自己的企業有多少枚公章以及都蓋到什么文件上,會不會也會成為笑話呢?
那么公司如何更好的管控印章?
其實,現如今,缺少印章管理制度的公司可以說寥寥無幾了,但是制度的規范只能顯示管理形式的健全,想鉆空子的人還是會鉆空子。所以,公司想單純依靠制度和員工自律意識,是很難預防法律風險的。那么公司如何更好的管控印章?
除了建立完善的審批管理制度,進行信息化、在線化、實時化的審批機制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使用思格特智能印章管理系統也是個有效的管理辦法。思格特智能印章管理系統,無需多余繁瑣操作,在審批程序不變的情況下, 員工只需在手機app發起申請,即可實現在線申請用印,領導遠程審核無誤后,員工即可完成蓋印,方便又快捷。蓋章整個過程智能設備會將相關數據傳到云端服務器進行歸檔,所有記錄自動生成印章臺賬,可多維度查詢及數據導出,方便隨時調閱,分析。從用印前授權,用印中監控,用印后追溯來多重保障了企業的利益!
新的管理模式還能為企業帶來了多方面的價值,最明顯的在屬于以下幾方面:
1、加強了印章管控:從源頭上杜絕可能存在的用章安全風險;
2、提升了流程效率,省去多個繁冗流程,幫助多類崗位提升工作效率;
3、規范了印章使用,杜絕了員工偷蓋、亂蓋等行為;
4、實現了信息互通,解決了印章信息孤島,實現用印信息快速上傳下達。
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,各行各業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,持續提升智能防控水平,通過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,實現對印章的智能管理,才能幫助企業更嚴密避規印章使用過程中的風險